本文同步刊登於ViewMovie平台 https://www.viewmovie.tw/columns/333

談到近年超級英雄漫畫改編電影,相較於MARVEL影業作品近年來在票房及口碑的雙贏,旗下握有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等等眾多堪稱美國近代文化代表偶像人物(icon)的DC,電影改編之路在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結束之後,一路走來可以說是跌跌撞撞,難以為繼。在起步不順,個人英雄電影氣勢難以拉抬的情況下,為了盡快籌組「正義聯盟」,與隔壁棚的英雄大堆頭「復仇者聯盟」分庭抗禮,DC採取了不同於MARVEL那穩扎穩打,先獨立推出各英雄角色的獨立電影之後再行結合的策略,而是先在單一作品當中集合了所有即將登場的人物之後,再行擴張個人背後的故事情節。

《蝙蝠俠對超人》便是肩負著「無先可承,必須啟後」這一重大使命的作品。然而從上映個把月之後的結果來看,這樣激進的作法顯然是有待商榷。從票房的角度來看算不上大成功,從影評口碑的角度來看更是慘事一樁(註:美國電影評論專門網站爛番茄,本片的新鮮度只得27%的程度)。誠然,從上映之後的各方迴響看來,本片依舊是受到部分影迷的狂熱喜愛,其中亦不乏三刷、四刷,並引發包含影迷對於其中的各種原作符號大加拆解、如數家珍的「Cult Film」反應。只是整體看來,從電影評論的角度來說,本片的失敗也只能說是不爭氣的事實。

追根究底,我認為那是因為本片在敘事形式的轉譯過程中──從「漫畫」到「電影」──犯下大錯所致。一般來說,電影礙於其形式的關係,要走好一個商業娛樂故事大體不脫所謂的三幕劇結構,第一幕鋪陳角色性格、關係、逐步帶出角色的困境;第二幕經過一個突轉,主要角色開始陷入危機,他試著要去解決,但遇到困難;第三幕就是經歷高潮場景(通常是大戰一場),和解、打爆壞蛋,收工。

不像電視劇可以用非常多的篇幅跟對話去鋪陳角色跟事件的各種來龍去脈,電影的限制就是無論如何你就必須得在兩個小時以至於兩個半小時左右的長度內完成整個故事(或英雄旅程),所以勢必得用各種影像、符號的剪接取代純對話來讓觀眾理解故事的內容。

所以它不能太複雜,而且談論的主要母題通常不能超過兩個以上,從情節的角度來說大抵就是一條主線跟一條副線就是極限了。故事前兩幕所發生的每一個場景、所剪接進電影的每一個鏡頭基本上都是為了第三幕的最大高潮跟衝突所鋪墊的,這樣這個作品才有可能完整跟成功。

回過頭我們來看這個BvS,他很生猛開了兩條大主線:一條是蝙蝠俠不信任來自外星球、擁有絕對力量的超人,超人人則是不認同蝙蝠俠的價值觀跟信念;另外一條則是很神話性的、延續鋼鐵英雄的「神性」跟「自我犧牲」。

第一條線最終要營造的高潮就是得讓超人跟蝙蝠俠打起來;第二條線最終要走到的目標就是超人必須抓著 Doomsday 無私的為人類去死。然後這還沒有算上另外兩名主角雷克斯跟露意絲的情節線。理論上這兩個角色應該也是要為超人的那個議題服務才對,現在的劇本這兩個人看起來就是古怪萬分,雷克斯到底想幹嘛?他在不滿甚麼?看完兩個半小時觀眾完全抓不到那個邏輯,只知道他很努力地延續漫畫的設定:無條件痛恨超人。但是為什麼?劇本給出的線索實在太少,以致於觀眾無從得知。

回到雙主線問題,尷尬的是,這兩個主線內在的意識形態根本就是互相矛盾的,這就必須回到美國漫畫本身的體質上來說,美漫是集體創作的產物,同一個腳色在不同的腳本家底下會產生全然不同的內在意涵。在這個蝙蝠俠毆打超人的原文本 "Dark Knight Return",這個故事本身的主要價值跟認同是落在蝙蝠俠身上,而且他質疑跟反抗的是代表美國極右思想的超人。

而在超人打 Doomsday 的原文本 "超人之死" 當中,超人可以說是「神之子」,也就是耶穌的漫畫版化身,自我獻身跟代替全人類受苦的意象極為強烈。

攤開來看,你就會發現硬要把這兩個故事串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因為內在的 意識形態上根本上就已經矛盾了。於是勢必要有一方成為附庸,被另外一方的價值觀完全吃掉。顯然這個劇本走的就是 "超人之死" 吃掉 "Dark Knight Return",於是我們偉大的黑暗騎士看起來就是個意志不堅的弱者一樣,難以理解他這麼想扁超人的動機到底是甚麼。停手的動機就更可笑了,只因為雙方的母親剛好撞名。

其他破碎凌亂的文本符號就更令人費解了: 正義聯盟、不義聯盟通通都被硬塞了進來,神力女超人也不存在必須存在不可的理由跟目的。以至於這整齣戲看起來就只是一堆 Icon 在互相打來打去,內在根本不存在任一丁點使人信服的角色動能,簡單來說,就是導演跟編劇手上的玩偶,我現在叫你恨誰就恨誰;叫你打誰就打誰。

導演Zack Snyder從來就不避諱在公開場合中公布自己的宅男取向,他一向喜歡在電影畫面中不斷於漫畫文本相互呼應及致敬。在單一漫畫改編作品裏頭這問題還不大,但對於劇本書寫上擷取各家經典文本的BvS來說,這些致敬對於本片的敘事絕對是有害的。畢竟漫畫的分鏡跟構圖,其傳達出來的訊息也因連載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東拉一塊西拉一塊,只會讓本片充斥著各種過多視覺符號跟訊息,而且這些價值觀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即使這個製作集結了一票出色的演員,但在前因素材不足的情況下,這些演員也無從發揮自己的才能,特別是飾演雷克斯的Jesse Eisenberg,這個缺乏角色內在厚度的電影劇本,簡直就是陷他於不義,使得他在鏡頭前面看起來,無時不像一個荒謬可笑的樣版人物、跳樑小丑

簡單而言,這部片就是一個溺死在廣大的 DC 經典漫畫文本海當中的作品,非常的後現代,而且不存在單一強而有力的價值觀點在背後支持。這便是在敘事形式轉譯過程中沒有被很好的整合所致,豐富而且強悍的原作文本全都成了浮雲,讓《蝙蝠俠對超人》終究成為一部難以推廣,只投某些對於解讀原作視覺符號懷抱高度熱情的愛好者所好的作品

----

如欲轉載請事先通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