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所要談的瘋狂麥斯不僅是現在還在電影院上映的”Mad Max: Fury Road”(2015,瘋
狂麥斯:憤怒道),還包括了由年輕梅爾吉伯遜所主演的”Mad Max”(1979,迷霧追魂
手)、”Mad Max: Road Warrior”(1981,衝鋒飛車隊)、”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1985,衝鋒飛車隊二)。
原作在台灣普遍就稱為「衝鋒飛車隊三部曲」。我在很小的時候曾經看過錄影帶,印象模
模糊糊的,大概只記得飛車、荒漠跟皮衣,印象絕對不會比北斗神拳來得更深。前一陣子
隨著《瘋狂麥斯:憤怒道》上映時所帶來的一股衝勁,便把舊作三部曲挖出來重新看了個
遍。
事實上我認為好的類型電影就當如瘋狂麥斯系列,在這系列作品當中我看到導演的觀點跟
想像,而且其表達出一些相當清楚、甚至是有趣的價值觀,那些內在的東西同樣是十分動
人的。個人非常不喜歡把「藝術」跟「商業」直接一刀兩斷的二分,頂多就是媚俗於否的
差異我認為。
先引用自影評人王菲林的一段談論類型電影的文字:「類型電影的角色創造了一個世界,
一個也許比我們的世界都要好的世界。不管如何,在那個世界裡,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直接
地、感情地、行動地去解決。」
由導演喬治 ‧ 米勒於 1979 年所拍攝的”Mad Max” 第一集其實不過是一部小成本澳洲電
影,成本僅 40 萬澳元,折合台幣約 800 多萬。礙於製作成本的關係,在第一集當中觀
眾其實看不到太多的末日幻想 (Apocalyptic fiction) 類型元素(註一),但那個飛車
場面即使在今日看來依舊讓人目瞪口呆,昆丁 ‧ 塔倫提諾亦在”Not Quite Hollywood”
這部介紹澳洲小成本電影的紀錄片當中大力稱讚該片的飛車場面調度驚人、把人「真的」
綁在汽車前面追逐超級有創意等等。此時的”Mad Max” 於其要說是一部結構完整的末日
幻想類型電影,倒不如把其歸類在剝削電影 (Exploitaion Film) 還要來得更恰當(註二
)。
本片的時間、背景完全架空,僅知道那似乎是一個無政府狀態的世界,資源不足、充滿暴
力與混亂,維持秩序的是一群公路義警(所以才有飛車追逐戲碼可演嘛),主角 Max 就
是其中一人。故事也很單純,先是一對無辜的情侶在路上遭到惡黨突襲,女的被姦被殺、
男的也被姦被殺,一視同仁的暴力輸出,男女平等。雖然義警們抓到其中一位兇手,但無
奈惡黨勢力巨大,義警們無能為力,好不容易逮到的兇手也只能縱虎歸山,於是 Max 的
同事對此感到憤怒、動用私刑,卻招致厄運,Max 眼見情況不妙,決意脫離義警,帶著妻
兒歸隱山林,但沒想到一家子在路上與惡黨們狹路相逢,妻兒慘死,新仇舊恨,Max 終於
Mad 了,然後就是一連串激烈的飛車追逐,以暴制暴,最後獨自自我流放於荒野,遠走
高飛。
單看故事的話或許完全不能體會本片的迷人之處,但若從意識型態上來看,在 1979 年當
時世界正面臨第二次石油危機(兩伊戰爭),所以導演選用了飛車大戰作為整部片的主要
形式,加入了燃料缺乏的橋段,其實是也反應了當時的時代性,同時本片也藉由 Max 的
長官之口提出一個重要議題,那便是「當末日來臨,人類的心中需要保持希望、需要救世
主的存在」,而開車技巧最高超的 Max 理當擔此重任,但他在面臨龐大的惡意與絕望的
同時卻選擇離去,不願成為凡人的希望象徵,最後再自己的生活完全破滅之後,便從「英
雄」墮落成為「反英雄」,也就失去了高舉燭火、引導芸芸眾生走向正確道路的資格了。
本片在票房上獲得了大成功,但卻普遍被當時的影評人斥為不入流、譁眾取寵的作品。
兩年後,喬治 ‧ 米勒拿到了更多的預算,打造出本系列評價最高的續集,”Mad Max:
Road Warrior”,在這個作品當中,屬於喬治 ‧ 米勒的末日幻想於焉成形,劇中充斥著各
種我們當代觀眾所熟悉的末日視覺符碼:一望無際的荒漠 (Wasteland)、各種奇形怪狀的
古怪角色(註三)、莫西干頭、與惡黨集團相對應善良老百姓組織、以及身穿皮衣,帶著
一條狗在荒野中踽踽獨行的硬漢、沒有子彈的槍等等。這些元素四散在其後的各種末日幻
想類型作品當中,比如說漫畫《北斗神拳》、遊戲《異塵餘生》,甚至是戈馬克 ‧ 麥卡錫
的文學小說《長路》當中都可見其元素符碼的轉化使用。飛車場面拍得一如前一集一般的
精采,但在這個部分卻已經開始讓人感受到視覺風格上的疲乏了,只能歸咎於首集就已經
拍得太過完美導致。
只是相較於其整體風格的確立與突破,第二集的故事卻不是那麼地吸引我,或許是因為在
本集中的 Max 已經成了一個完全失去希望的空殼,推動故事的反而是 Max 以外的角色們
,外在的危機促使 Max 不得不被動的做出相應的舉動,他最後雖然協助善良百姓擊退惡
黨,卻看不出來那是出於強而有力的內在動機,讓 Max 這個角色有些失去其應有的魅力
,採用類似故事結構的新作”Mad Max: Fury Road” 在文本的處理上就好的非常多,這
往下再談。
最後來到了 1985 年的”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這一集的評價依舊兩極,不
同的是,這一集在一般觀眾的評價並不高,但看在影評人的眼裡卻是不錯的作品,之所以
產生這樣的評價翻轉,就我自己觀看的感覺來看主要大概是:
其一,剝削元素的大量減少,本集的飛車場面是三部曲當中最少的,而且色情不復見、暴
力元素也降至極低,甚至還帶點黑色幽默,第一集有姦殺男女跟開車撞小孩、第二集有斷
指跟迴力鏢插頭、第三集只剩下把人扔進豬堆裡嚇嚇他而已;其二,這部片相較於前兩集
,可以明顯看出導演創意上的疲乏,各種視覺元素並未有向上一步的提升與創新,對於觀
眾而言,沒有進步的續集只會給人感覺風格跟創意的不斷消耗,新鮮感跟衝擊性都大不如
前;其三,這部片有著相當奇怪的結局,當 Max 自我犧牲,駕車與惡黨對撞,爭取時間
空間讓其他凡人逃出生天之後,惡黨眼看倒臥在地、再無能反擊的 Max,卻只是嘲笑其愚
蠢遂揚長而去,沒有取他性命這點於情於理都不合,所以整體評價不高也就不令人感到意
外。
不過相對地,這部片卻有著比前兩集都還要來得更扎實的文本,並且引入了宗教與儀式性
的元素,來強化闡述人類即使來到希望破敗的世紀末依舊不會輕易拋棄希望,總是朝著更
好的日子邁進的想望。Max 的「反英雄」特質也得到更好的發揮,他會為了求生與惡黨合
作協助其爭權奪利、動手毆打善良女性、在荒漠中無視孩童的存在等等,可說是做盡了各
種「政治不正確的行為」,但最終內在所追求依然是純粹的「好」與「良善」,所以我個
人其實是喜歡第三集多過第二集的,不過那也是因為第二集那些視覺元素,看在活於當代
的我的眼中已經太過熟悉所致,否則第二集顯然是比較好看的電影,而且第二集創造了一
個無比經典的原型世界,迄今毫不過時。
瘋狂麥斯的旅途到此暫時告一段落,事實上看完第三集也可預期即使當年喬治 ‧ 米勒再
繼續拍下去,恐怕也只會淪為狗尾續貂、毫無價值的作品。但這個充滿各種瘋狂人類的荒
原世界並未從導演的心中消失,據稱,在”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 拍攝結束到
”Mad Max: Fury Road” 問世的這段時間內,他依舊對那個世界念茲在茲,想了許多新
的點子,但無奈重啟的計畫都相當不順遂,在這三十年間,他還拍了一些可愛的電影,像
是會講話的豬(”Babe” 小豬寶貝)、還有跳踢踏舞的企鵝(”Happy Feet” 快樂腳)
,前者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後者甚至直接抱了一座奧斯卡最佳動畫獎回家。上述電
影風格的溫馨可愛對比 Mad Max 系列的瘋狂殘暴,我懷疑導演根本人格分裂。同時他也
曾經參與 DC 漫畫英雄《正義聯盟》的拍攝計畫,但也是胎死腹中,我其實有點搞不清楚
他該算是人生一帆風順、還該說是一生充滿挫折了。
來到了現正熱映中的”Mad Max: Fury Road”,其實我已經沒有什麼好說的了,有去看的
大概就知道這部片看起來到底有多爽。我主要想提的還是關於類型電影的文本重量跟意識
型態的部份,每每看到「類型電影劇本不重要,只要看起來爽就好!」的類似言論我就會
不自主的感到火大。我相信一部電影之所以能夠讓觀眾看起來覺得「爽」,除了製作精良
、技術到位、場面調度出色之外,我相信一定有更重要的東西,而且那些重要的東西一定
反應了當代的某些精神與價值觀,只是被成功的轉化為某些戲劇性元素或是類型符碼,使
得觀眾第一時間未能注意到罷了。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我甚至覺得挖掘一部讓我看起來
「爽」的類型電影當中隱含的元素,比分析某些意圖明確、被視為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還
要讓我感到愉悅。就”Mad Max: Fury Road” 而言,除了故事結構符合喬瑟夫 ‧ 坎伯提
出的英雄旅程的理論之外(註四),我認為其文本很好的反應了當代人的精神狀態與困境
。
在觀賞這部電影前兩天,我剛從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非日常狀態」回歸到「日常生活
」,然後我進到電影院當中,驚訝於那影像所呈現出來的世界意外的與我的體驗高度重合
,比如說你看著不死老喬領著一班嘍囉從城寨當中衝出,伴隨著壯闊的鼓聲、車陣、儀式
化的行為舉止等等,我只能說幸好我走完才看這部片,不然我不確定自己會在徒步的時候
做出那些失禮的舉動(一邊揮舞長矛一邊鬼叫、或者是跟在轎子旁邊手舞足蹈蹦蹦跳跳的
吧我想)。有趣的是,不死老喬雖然作為反派,但這部片的文本卻無意將這種儀式化、宗
教化之於人心反應的斥為「錯誤的」,這點從片尾 Furiosa 依舊是帶著一班女人回到城
寨當中擔任新的首領便可見一斑,這部片所呈現出來的意識型態明顯不同於”Mad Max:
Road Warrior” 以及”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
”Mad Max: Road Warrior” 最後是義無反顧往某個未知的新世界前進,”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 則是來到荒廢的城市,一干新移民企圖重新恢復地球毀滅之前的
既有美好價值。然而到了”Mad Max: Fury Road”,選擇的卻是承襲不死老喬建立的城寨
,中間甚至有一大段來演繹美好的新世界跟舊世界都不存在的橋段,這反應了創作者在觀
點跟意識型態上的轉變也就不言自明──與其尋求不存在的新世界、拯救殘破敗亡的舊價
值,不如在現有的基礎上重新面對現實,修正錯誤。所以本片雖然是一部空想的科幻類型
片,在我看來卻感覺腳踏實地到不行,遠比許多逃避現實的小清新電影(在意識型態方面
)要來得現實地多。
文本中對於女權的重視十分容易閱讀,女性角色在本片完全不是男性英雄的附庸這點無須
贅述,我只能說 Max 開槍打不中,心甘情願把槍交給 Furiosa,自甘成為槍座一景簡直
就是神來一筆,棒到不行。
我更想談的是 Max 在本片中的處理,把那種無賴、瘋狂、政治不正確的行為舉止,以及
在世紀末個人的希望破滅、無力回天造成的自甘墮落,短短篇幅但卻寫得之好(畢竟本片
花最多的時間還是飆車),尤其是把因罪惡感造成的幻覺一轉成為轉機,從此消弭於無形
的橋段,哇賽,怎麼可以用的這麼棒?Max 反映出來的是這個世界就是一團狗屎、就是世
紀末,人格上很反社會(在社會不存的世紀末反社會,很有趣),但他終究還是肯定某些
既有價值的,只是因飽嘗絕望而藏得很深,但在遇到抉擇的局面依舊會保持理性的做出「
當下」的最佳選擇。而我覺得 2015 年的版本要比 1980 年代的版本多出更多的內在黑暗
與深沈,我想,某種程度是否也反應了當代人比 1980 年代的人要來得更悲觀絕望呢?
我一直覺得,好的作品應該是從「形式」或說「類型」的選擇上就已經開始在說故事了,
Mad Max 就是這樣的好作品,末日幻想、荒原、資源的枯竭,直接就反應了劇中人物(內
在與外在的)困境,所以當故事端出了大量的宗教儀式符碼時,那個力道就會出來,打動
觀者的內心,畢竟我們人都希望透過宗教信仰來帶領我們走出疏離、困窘、自覺存在無意
義的「世紀末精神危機」,”Mad Max: Fury Road” 文本上帶給人的滿足感,也反應在
兩位主角截然不同的選擇上,當兩位主角同時完全英雄旅程之後,Furiosa 選擇留下,重
整既有的威權(宗教)秩序;Max 選擇帥氣出走、消失在人群當中,一貫的反社會,所以
哪怕觀眾認同的是 F 或是 M,都可以從中獲得滿足,誰都不得罪,誰都爽得到,真棒。
--
我沒有要寫論文的意思,所以我注釋就亂寫了,意思有到就好:
註一、末日幻想 (Apocalyptic fiction):一種類型(完),沒有啦~總之就是以人類文
明滅絕為故事背景的科幻、或是恐怖故事。詳細可細分為各種子分類,比如說像是 Mad
Max 就會是歸類在 Post-apocalyptic fiction 裡頭關於資源枯竭的類型,那什麼是
Post-apocalyptic fiction 呢?就是故事背景是設定在發生的時候已經是文明大滅絕發
生後一段時間了,探討角色在絕望的世界當中各種求生的身心狀態。
註二、剝削電影 (Exploitaion Film):簡單來說就是用各種激烈的元素來譁眾取寵的電
影作品,比如說主打色情、暴力、怪物、飛車場面,甚至是刻意討好某些特定族群也可列
為此列。一部片不一定只存在一種剝削元素,可能各種都有。起源於 1920 年代的好萊塢
,有些片廠為了票房無所不用其極。有個笑話蠻有趣的,關於剝削的起源有一說是從攝影
機發明以來就有,那個故事是:一個人拿著攝影機在拍攝他的朋友們,拍個五分鐘之後,
他問他朋友說,可以請你女朋友在鏡頭前面全裸嗎?
註三、喬治 ‧ 米勒的片子裡頭常常會用許多肢體「異於常人」的演員,比如說侏儒、很高
很壯、很胖、很瘦,甚至是很多衣不蔽體的小孩子之類的(小孩有種異於大人的異質性,
所以有些不少電影用小孩當成恐怖的來源也很有效),直接在演員體型的高度差異上就表
現出某種詭異的狀態,這種美學取向跟寺山修司還蠻像的。
註四、坎伯認定人的一生所經歷的就是一場英雄之旅,把神話用心理學來重新詮釋,表示
希臘神話英雄所經過的磨難與我們凡人一生經歷的狀態相似。
- Jun 29 Mon 2015 13:14
瘋狂麥斯系列作品的末日幻想世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